文 | 来源·车神榜 湖南车市
这些天以来,有关国内交通领域发生的大事件,可以说一个接着一个。无论是高铁的频频出事、还是桥梁的不该有倒塌,乃至稍大的风雨一来,城市的交通瘫痪率加大等等……,均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设施制造基础问题!可能是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容易让这些基础设施所处的故障会与官员的腐败与不作为联系在一起,像高铁的事故率频发,有些方面便不自觉的与“刘部长”的案件并联起来,这样现象虽然不能排除,但更重要的还是基础跟不上发展变化问题,才是导致一系列设施屡屡出事的主要原因。
作为与交通息息相关的汽车而言,制造基础显然也是需要面对现实考验的。有的时候,问题的凸显,往往容易被相对平和的应用环境所掩盖!而一旦消费环境与竞争环境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基础的不利就很容易被有意与无意的架到高处。像国内汽车优惠政策的撤出,原本以为会有厚实的市场可以依托,但不成想一些地方为了满足自身的管理需要,出现了行政限制汽车供销的规定,以至于让一些国内制造基础问题、很容易被陷入在剧烈波动的市场之中。普通消费者在较小的选择环境下,自然会舍弃国内产品。而国内汽车又不能得到切实的政府保护,所以,就很容易使汽车造成很窘的局面。
应该说,解决基础窘迫问题不是简单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完整投入、技术上与时俱进改变的问题,这都是国内汽车需要从自身找原因的重要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基础问题带来的发展矛盾,现在发生在铁路、桥梁方面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在汽车行业。纵然就是从国际引入全盘技术,也是很难摆脱窘迫局面的。
不夯实技术基础为何后果很严重
像这几天京沪高铁的故障频发以及两座桥梁的不应该坍塌,都说明了基础问题的暴露!尽管发言人会以“磨合”等说辞来解释,但谁都知道这是基础问题惹的祸!如果要找寻基础问题原因的话,显然投入的欠完整是最大的致命原因。像在桥梁过程中,如果连水泥标号、钢筋型材都要进行主被动节俭的话,自然就会难以承受现实的风吹雨打……!更何况,建设与制造都是运用过去技术面对未来考验的实践,如果在规划中就不能考虑现有的运量的超长提升以及超载现象严重的话,就很容易经不起复杂应用环境考验的。
对于汽车制造技术的基础而言,国内汽车也同样面临着合资企业独立自主、自主企业夯实主导技术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以至于一些自主企业和合资企业依赖过时技术与依赖外方投放技术的问题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的产销顺利,其基础问题很难被发现与放大,但如果一旦遭遇市场出现不景气或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市场低迷的时候,其基础技术的不足,就很容易成为内挤、外压的标靶。这样所形成的技术亏欠,就会反过来形成牵制自身发展的严重问题。
技术投入不利所带来的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对于大型制造工程来说,技术投入的好坏与否,表面上看似乎是难有差异的。但如果从抵抗意想不到风险的意义上讲,确实又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具体设施的投入方面,多一份完整、其抗风险能力就会增强;而少一分投入,则这种抗风险能力就会减弱,这是最合乎自然的一种逻辑。像高铁所发生的持续性故障本身,就是在投入方面未尽善尽美所致。无论是一些投入的被挪用、还是腐败造成的“缺斤少两”,都是必然要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从感情上,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如果不从投入的问题上找原因,纵然就是搪塞过现在,也很难避免将来会出现隐忧问题。
对于汽车来说,投入的如何往往是由现行标准作比较的,且不说一些自主企业把看不见的技术与设计最大限度的消减、就是在许多已成型技术方面,也是极愿意取巧的!像过去那些山寨与模仿现象严重,就是技术严重缺失的体现。而对于合资企业来说,技术投入问题就更容易出现被动!虽然存在着技术使用权上的轻松,但处理不好投入关系、这种依赖就会越发的受制于人。甚至,连参加起码的国际车展的独立资格都不具备,很难想象合资企业的投入用在了哪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汽车投入技术问题,没有主动权技术的基础,是很难判定其自身价值的。而对于自主企业来讲,如果不能意识到投入与产出的正比关系的话,取巧很可能是一时的、而受制于竞争环境却是长久的!这样的算数,相信任何一个老板都是会意识到的。
客观的讲,汽车在社会交通中的地位日趋再加大,它所涉及到的资金更是难以计数。这就更需要考虑在基础上的投放问题,无论是技术投入、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以及面对市场的把控技术能力,都应该是归属于技术基础的范畴!在高铁、桥梁因技术投入问题而故障频发的当口,汽车就更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无论是人为造成的技术投入不足、还是自然造成的技术欠缺,都是会为将来埋下隐患的!将高铁现象作为一面镜子,才是汽车最刻不容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