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湖南车市 Franly

      【湖南车市讯】领略了“江南第一庙”道、佛两教共存的神奇与衡山的峻美,9月2日,寰行中国,别克华中文化之旅车队离开衡阳市,抵达了下一个目的地——长沙。

     “长沙”这一地名是怎么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得名于长沙星、得名于万里沙祠、得名于“沙土之地”、得名于长形的沙洲。
 
       早在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

      长沙的历史文化遗迹中,“长沙铜官窑”不得不提。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长沙窑生于安史之乱死于黄巢之乱。在两乱之间,在一个穷乡僻壤,当年的湖湘子弟发展制瓷工业,产品竟然顺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南洋远至北非,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橘子洲头,是长沙一个著名的景点。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橘子洲则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三零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便作下了《沁园春·长沙》。
 
       离开橘子洲头,我们到达了风景秀美的岳麓山,这里有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爱晚亭。

      此亭原名“红叶”,又名“爱枫”,今名“爱晚”。这个名字是其谁改的呢?据说:袁枚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枚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名“爱晚亭”。

       岳麓山中,还有一书香宝地,名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其实也是现在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

      相传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离开岳麓书院,长沙之行也算是告一个段落,但寰行中国,别克华中文化之旅仍在前行,更多人文历史和自然奇观等待着我们去探寻。